一罐佛跳墙,一尾观赏金鱼,一杯白茶,一项传统头饰……这些微小的消费符号,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新活力。日前,《金融时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福建,通过实地调研,寻找企业和产品背后我国消费市场深层次活力。
我国消费市场的活力,不仅在于规模的扩张,更在于品质的深耕、文化的赋能以及科技的驱动。每一个小物件的背后,不仅反映出一家企业的变革,更承载着一个行业整体升级和迭代的密码。
一罐佛跳墙,承载中国美食文化扬帆出海
佛跳墙,一道福建名菜,以鲜美高档的食材与复杂费时的工艺而著称。据记载,佛跳墙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是福州官钱局一官员招待福建布政使周莲所制,取名“福寿全”。后经改造,成为达官贵人接待客人的首选。后有一位秀才在品尝过此菜后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便将这道菜命名为“佛跳墙”。
如今,通过标准化制作工艺,这道传统美食端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福建海文铭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文铭”)市场总监董可容向记者介绍,传统福州佛跳墙依赖大厨现场制作,很多外地客人无缘品尝。为实现产品大众化,企业用产业化思维拆解佛跳墙制作,提炼标准化流程步骤。同时,该公司研发了中国第一条佛跳墙标准化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海文铭的产品也是全球化的产品。该公司拥有自有原料基地和国内国外原料产地直采供应链:你吃到的可能是来自南极半岛的野生海松茸,来自加拿大的白玉贝,来自非洲塞内加尔的鲍螺……与此同时,海文铭的产品已经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是全国第一家把佛跳墙出口到海外的企业。
海文铭佛跳墙的发展,是福州市马尾区水产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悉,马尾区拥有2个远洋渔获上岸码头、26个泊位,拥有中国—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水产现货交易市场——福建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是远洋渔获集散地,2024年交易额约120亿元,交易量约110万吨,水产交易规模全国第一。
全区现有规模以上水产品预制菜产业链生产企业25家,2025年1至7月,马尾区25家水产品预制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9.6亿元,已推出佛跳墙、鱼丸、章鱼等20余个主要品类近百个品种,形成以名成食品、百鲜食品、坤兴海洋等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一罐佛跳墙,承载着闽菜文化,扬帆出海,成为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背后,是传统饮食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以及品牌化的升级路径,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对“文化+品质”的双重追求。
通过标准化生产以及规模化供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从高端宴席到大众餐桌,实现了消费的品质升级。
一尾观赏金鱼,“游”出4亿元特色产业
沿着一条彩虹小路径直向前走,视野豁然开。在潘氏观赏鱼养殖场(以下简称“潘氏金鱼”)的露天场地中,摆着两排水缸,用以“古法养鱼”。各种外形独特的可爱金鱼,在水中遨游,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在“潘氏金鱼”的展示厅,可以看到几位正在线上直播带货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向线上的顾客介绍金鱼产品。在旁边的展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与金鱼相关的衍生产品,包括金鱼玩偶、金鱼装饰品以及金鱼模型等。
据悉,我国有三大金鱼流派,分别是北京宫廷金鱼、苏杭金鱼以及福州金鱼。其中,福州金鱼的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福州金鱼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是“福寿”,被誉为金鱼之王。而福州传统的优秀品种还有寿星头金鱼、望天球、长尾狮头金鱼等。
记者了解到,“潘氏金鱼”位于福建福州市闽侯县,是闽侯县金鱼产业的龙头企业。而闽侯县被誉为“中国金鱼之乡”,现有43家金鱼养殖场,养殖面积达1250余亩,主要分布在南通、荆溪、小箬等乡镇。2024年产各类金鱼近1500万尾,年产值近4亿元,占福州地区金鱼产业的70%左右,占全国高端金鱼的80%左右,20%的精品鱼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地。
养金鱼,已经从小众爱好发展成规模4亿元的市场,掀起了特色农业的个性化消费浪潮。而一尾金鱼,想要培育得有特色,在市场上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离不开持续迭代的培育技术、面向市场的筛选标准以及闽侯县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
“金鱼之所以能被喂养得这么好,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名,主要得益于水资源、气候条件以及养殖技术。这三者缺一不可,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才能造就中国金鱼在世界范围内的独特优势。”“潘氏金鱼”基地负责人潘国诚说。
如今,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金鱼的培育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潘国诚表示,大家喜欢什么,我们就会去谈什么,大家喜欢什么样的品种,我们就会去培育。比如说,大家喜欢某种颜色、喜欢好看的品种,我们就会努力去做出更好看的金鱼。要跟上市场的变化,就必须不断改良和创新。
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的兴起,闽侯县的小金鱼能更加方便快捷地“游”到更多消费者的手中,在让农户多赚钱的同时,还形成了一条金鱼产业链,研学、餐饮和旅游,打造独特的“金鱼品牌”,从传统养殖业向文化IP转型。
闽侯县引进了国潮金鱼博物馆,馆内分为直播区、金鱼文创产品展示区、金鱼文化科普区、研学互动区,共有16个现代化鱼池,1000多尾兰寿、寿狮等中高端金鱼。记者来到国潮金鱼博物馆时,恰好遇到前来研学的小朋友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有关金鱼种类以及“金鱼如何看病”等有趣的小知识。作为福州首个金鱼直播研学基地,国潮金鱼博物馆拥有专门直播带货团队。两个销售直播间粉丝约1.6万,一个科普品鉴直播间粉丝约7.5万。
金鱼产业正形成区域品牌效应,福州金鱼也逐渐在世界上打响名号。一尾金鱼,折射出特色农业的个性化消费趋势,反映出特色农业与消费个性化的深度融合。
一杯福鼎白茶,体现数字化赋能与品质消费
来到被誉为“中国白茶之乡”的福鼎市,怎么能不看看一杯高品质的白茶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走进福鼎市白茶产业代表性公司——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品香”),迎面就看到一整面墙的数字智能化监控系统,4块屏幕上显示着茶青交易信息、产线画面、品牌连锁经营数据以及品品香茶园的视频监控和空气土壤监测数据。
现在,一杯高品质的白茶,从种植采摘到精制包装,无不打上了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标签。近年来,福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福鼎白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全面推行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实行基地化生态茶园管理;全面推进信息化溯源体系建设,实现茶叶原产地和品质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可追溯。建立大数据溯源平台,覆盖36万亩茶园、7.7万户茶农、3100家加工主体。消费者扫码可查茶叶“身份证”,包括种植、采摘、加工、检测全流程信息。2024年,溯源系统拦截不合格茶青120吨。
如何严格把控茶叶的来源以及品质?品品香董事长林振传给记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我们对4万多亩茶园、53个山头以及每家每户的茶园都进行了精准定位,明确每户的面积和分布情况。茶农采摘的茶叶,我们专门使用数字秤进行称重,并以采摘标准作为评估依据。比如,一亩地当天应采5斤银针,如果你家有10亩地,理论上应该采50斤。我们允许上下浮动20%。如果今天采摘量超过60斤甚至70斤,我们就会怀疑多出的10斤或20斤可能来自隔壁村的老王,或是你的表姐表妹,而这些茶叶可能喷过农药。”
2024年,福鼎市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1.91万亩。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约155.18亿元,茶产业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全国目前有福鼎白茶销售网点1万多个,38万涉茶从业人员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值得注意的是,福鼎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金融支持。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推动搭建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实现从白茶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为金融机构定制特色信贷产品,赋能茶产业提供真实的交易数据,架起茶农茶企数字化融资桥梁,截至今年6月末,金融机构通过溯源平台累计发放“茶园信息贷”“茶园流水贷”等信贷产品1.38万笔,贷款余额20.34亿元。
与此同时好的股票配资平台,为全力保障福鼎白茶产业发展所需的现金供应,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建立健全县域现金供应与服务保障应急机制,推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茶山,精准对接农业季节性用工“短、急、多”等现金需求,科学开展现金需求预测,将全券别人民币现金提前投放至茶青交易市场附近银行网点。同时,在茶青交易市场设置现金临时兑换服务点、流动服务车等特色服务,打通“用现堵点”。2025年以来,宁德辖内特色产业重点区域设置临时兑换服务点137个,满足辖内茶业等现金需求超1000万元,保障福鼎白茶产业旺季用现“不断档、零延迟”。
一杯福鼎白茶,折射出了数字化管理以及原产地管控的农业现代化趋势。标准化采摘以及全链条品控更是提升了产品品质,促进品质消费。如今,标准化、可追溯、高品质已经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趋势。而想要在市场中拥有竞争力,企业需要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满足消费者对“品质透明”的需求。
头上的“三条簪”,创造国潮IP新风尚
近年来,体验式消费更加流行。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吃吃吃”和“买买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旅行中体验更多当地的文化,以一种更加本地化的方式,实现沉浸式旅行。华灯初上,记者来到福州的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在人潮中经常可以见到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头戴福州特色非遗头饰“三条簪”的女孩们,一路欢声笑语,互相打卡拍照。
据悉,“三条簪”是上世纪30年代前福州女子喜欢戴的一种特殊头饰,由3只刀剑形状的银簪组成,梳妆时,“三条簪”同插于发髻之间。这种头顶兵器的装束全国绝无仅有,这不仅是福州一种独特装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3把银刀,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它所蕴含的福州女性爱国爱家、勇敢坚毅等精神,也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三条簪”,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承载的“爱国爱家爱己”精神,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热捧。与此同时,“三条簪”也是国潮消费以及非遗文化IP崛起的见证,成为文旅消费的新风尚。
更重要的是,“三条簪”的价值并未局限在旅拍体验上,更是衍生出了更多可消费的文化产品。例如,“三条簪”成为三坊七巷以及上下杭等地的文化地标,举行“三条簪”的妆造文化活动,举办“三条簪”国潮快闪,此外,“三条簪”的故事还成为微短剧创新的新题材。
非遗企业还陆续开发出了牛角簪、木簪、漆艺簪等跨界产品,推出首饰、家居摆件、冰箱贴、徽章等实用文创产品,将“三条簪”的热度持续转化成产品,在保留文化特质的同时,为消费赋能,为文旅消费助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福州市坚持“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做火“文旅+国潮”,推广“文化+非遗+国潮+旅游”等文旅新场景,开展海峡民俗文化活动、两马同春闹元宵等非遗主题活动超200场,带动街区人气旺、消费热。做热“文旅+演艺”,提升《最忆船政》《最美茉莉花》《唐朝诡事录·西行》等一批沉浸式旅游演艺。紧抓“跟着演出去旅行”新风向,成功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超20场,带动综合消费超20亿元。做旺“文旅+乡村”,举办最美乡村旅游季等活动,新增1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而从整个福建省来看,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达6.5亿人次,旅游总花费突破83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19.6%,文旅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10.5%。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3.29亿人次,实现游客旅游总花费4362.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5.7%。文旅消费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提振信心的新亮点。
如今,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体验式消费和价值消费,而并非单纯的产品消费。我国的消费市场也正在出现新的趋势。无论是佛跳墙产品的流程化拆解,还是茶叶的数字化管控,本质上都是用现代产业思维改造传统业态。通过技术创新、标准重构以及品牌塑造,让产业焕发新活力。
与此同时,消费需求的维度进一步拓展,文化认同、情感陪伴变得更加重要。消费者的付费逻辑正从“功能满足”转向“价值满足”。而企业也不再被动迎合需求,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创造需求,让我国的消费市场更具活力与韧性。
实盘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